聚乙烯(PE)市場分析方法與后市預測
中國加入WTO后,關稅不斷降低,聚乙烯(PE)行業保護將弱化,國內外市場一體化正在逐漸形成,海外石化巨頭陸續在我國投資建廠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PE的大量涌入,多元化的格局日益顯現,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,優勝劣汰的時代即將到來。如何更好地分析預測并把握市場,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,就成了擺在中國PE生產、流通和下游加工企業面前的一個主要問題。我們結合多年對市場跟蹤研究,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方法和觀點,供參考。
1. 分析預測方法
影響PE市場的因素很多,上一篇已提到,從供需變化來預測市場。分析預測方法也很多。
市場分析預測是一種復雜的綜合性腦力勞動。要想不斷提高預測準確率,除了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從業經驗外,還要做好幾個相結合: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(不同時期主次不同、并可相互轉換)、宏觀和微觀、局部市場和整體市場、理性和感性(直覺)、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、理論(價值規律、市場和經濟規律)與實踐、唯物主義(辯證法)和唯心主義(形而上學)、模糊數學和數據分析、供應和需求、國內和國外市場、上游市場和下游市場、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、別人的分析與自己的判斷相結合等等。
另外,還必須做到站在公正的角度,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市場、也不能有個人的傾向性和功利性。在此基礎上大膽去預測市場,并不斷修正自己的預測,不斷總結經驗,才能逐步提高預測的準確性。這對于初涉市場者實在是太復雜了,有一些簡單的口訣:漲久必跌,跌久必漲;暴漲必暴跌,暴跌必反彈;跌到沒人買時我買,漲到沒人賣時我賣等等。
2. 分析預測分類
市場預測按時間可分為:近期(1—7天)和短期(7-30天)預測、中期(30-90天)預測、長期(90天以上甚至數年以后)預測等。短期和近期預測較容易,預測的準確率較高。中長期預測難度較大,準確率較低。也就是說時間跨度越長預測越難。
按預測的結果的形式分可分為:定性預測和定量預測兩種。
人們在分析研究市場時往往是側重于對過去的市場進行分析回顧,市場出現波動了再去找原因;在預測市場時往往根據經驗或者自己的感覺來做出主觀的、感性的定性判斷,而且一般難以給出定量的數值或者圖示。目前我們對市場的預測基本都是定性預測的水平上,即便是有量的概念也僅僅是的感覺或者直覺和經驗性判斷,沒能從理論上把市場預測量化。
3. 定性分析預測
目前市場預測一般還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層面上,比如說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市場漲或者跌,至于漲多少或跌多少往往難以斷定,有時僅憑直覺給出一個大體數值,缺乏科學的預測方法和依據。
近期預測:今年11月份價格震蕩走低,12月份價格反彈。
中長期預測:2005年PE市場大勢將震蕩下行,整體價位水平會底于2004年,但仍將在高價位水平上運行。1-3月份價格將出現震蕩,并將在2-3月份迎來2005年的一個高點;4-5月份價格逐波走低;6月份價格將會啟動,7-9月份市場會有一波的行情,但價位不會高于春季的高點;10-12月份價格繼續震蕩下滑,期間會有小幅反彈。
2006-2007年將是市場的低迷的兩年,2007年底-2008年初價格將達到一個谷底,之后將低位震蕩。
2008年下半年開始價格將逐波小幅走高,2009-2010年價格將出現一個新的高峰,但很難突破2004年的價格紀錄。
4. 定量分析預測
4.1定量分析的方法:有人用簡單的定量預測方法來預測,如黃金分割,走勢圖的技術分析(上升或下降通道),借鑒其它市場的預測方法,如股市、期貨等,慣性定律等。簡單實用,準確率不高。
時間序列預測法、相關分析預測、類推預測法、趨勢延伸預測法等以對數據進行量化的預測方法,主要運用了統計學原理、類比原理,最后運用相關原理進行結論) 4.2 我的預測設想和軟件
市場經濟有其自身的規律,即供求規律、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。任何商品只要在市場上流通都會受這些規律的制約,PE市場也不例外。在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高度發展的今天,有規律就可以用計算機來模擬完成,但目前尚無這方面成熟的軟件。近幾年我一直在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工作,已取得了一些進展。
影響聚乙烯市場的因素太多,不可能把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,我們主要把10個方面的主要因素考慮進去:國際原油市場(價格)、國際PE市場(價格)、國內供應和需求增長速度、國家宏觀經濟因素(經濟景氣指標、GDP增長、物價指數等)、國際乙烯市場(亞洲CFR價格)、突發因素(戰爭和政治事件等)、人為因素(經銷商炒作等)、國家政策法規的影響(關稅、傾銷與反傾銷)、石化行業的周期性(6-8年為一個景氣周期,過去高收益持續時間18-24個月)、下游制品市場狀況。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見下圖1。當然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、一成不變的,它們相互關聯、相互作用、相互影響,并通過供求關系變化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共同構成左右PE市場的源動力。